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电子书架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欢迎关注本刊官微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3年 37卷 3期
刊出日期 2023-05-15

法学
文史哲
社会
"新时代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研究专题(特约主持人:郁建兴教授)
5 王若磊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政法逻辑 Hot!

文章导读: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在改革方式、重心、目标等方面呈现一以贯之的历史逻辑。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有其鲜明特点,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协同、运转高效,坚持法治与改革相统一。未来需要通过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思想认识、严明改革纪律、坚定政治意志、严格执行方案、平稳有序推进、地方统一实施、落实编制法定等举措扎实推进此轮改革。
2023 Vol. 37 (3): 5-14 [摘要] ( 278 ) [HTML 1KB] [ PDF 1326KB] ( 12 )
15 郭晔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法理意涵 Hot!

文章导读: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而推进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迈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步伐,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立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政治逻辑,我们可以将其法理意蕴概括为“八个命题”,即“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政治主题”“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具有坚实的合法根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蕴含深刻的辩证思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中国大国体制的历史传承”“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中国密码”。它们从改革的现实意义、思维范式、文明价值三个维度,诠释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法理根据。
2023 Vol. 37 (3): 15-25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1301KB] ( 2 )
26 李广德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法论 Hot!

文章导读: 
方法论与法治彼此关联,方法论是确保和实现法治确定性价值的途径,法治是方法论得以科学化、规范化的保证,辨识和总结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法论问题,事关国家权力配置和组织运行法治化目标的实现。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呈现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坚持突出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守正创新等八个具体的方法面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设置以及权力配置科学化、规范化的追求与决心。方法论与目的论相统一,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法论,始终服务于建设机构设置科学、职能配置优化、体制机制完善、运行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国家机构体系这一伟大目标。
2023 Vol. 37 (3): 26-36 [摘要] ( 306 ) [HTML 1KB] [ PDF 1316KB] ( 2 )
文史哲
37 张文喜
对学术志业的哲学反思 Hot!

文章导读: 
一种作为职业的学术研究有其严格有限的意义。哲学在如何自我展现为绝对知识过程中,产生了西方哲学的特殊难题。它对于整个人类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却具有深刻的意义。与“面包学者”不同,“真正的学者”要求认识到真正的知识和任务;约束自己的意志,老老实实地去学习,老老实实地做学问;持续不断地对自己学术研究不满,长久地对人类生活的真谛苦苦求索;从哲学批判角度去领会知识民主、平等的局限性;不能偏离创造之道。每一种科学通过表述它跟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邂逅或融贯来言说自身。理性认识使科学的根据变得显明,历史认识使科学的事实变得清楚。
2023 Vol. 37 (3): 37-44 [摘要] ( 157 ) [HTML 1KB] [ PDF 1268KB] ( 0 )
45 韩清玉
“伟大的现实主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吕荧文艺思想 Hot!

文章导读: 
吕荧热心参与革命运动和文艺建设活动,既创办杂志、发表文章,也进行大量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他的文艺思想与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艺活动一脉相承,形成了一套丰富完整的理论话语体系。吕荧以“真”统领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坚持以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根本原则,认为文学的本质即表现现实之真,现实主义文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性和战斗性。吕荧的文艺与美学思想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也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新文学的发展。吕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研究路径对当下的文艺理论建构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新风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
2023 Vol. 37 (3): 45-54 [摘要] ( 151 ) [HTML 1KB] [ PDF 1302KB] ( 2 )
55 渠默熙,江时学
软实力视阈下华人饮食文化在秘鲁的播迁及影响

文章导读: 
“软实力”既可以是传统西方理论视阈下“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实力比拼,也可以是基于“和谐”“兼容并蓄”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透过具体历史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得以展现,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软实力”概念的应有之义。在秘鲁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华人饮食扮演了众多角色,由最初满足秘鲁一部分民众的基本需求和了解中国风俗文化的窗口,到慢慢融入秘鲁大众的日常生活后逐渐成为一种烹饪、社交乃至生活方式上的新风尚。以秘鲁华人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不仅可以见微知著,窥探秘鲁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的变迁,探明秘鲁华人作为“非国家参与者”的经济软实力、社会—语言软实力和作为整体的族群软实力,使得超越现有西方语境下的视野与概念窠臼、构建中国特色软实力概念成为可能,而且也能更好把握中秘“民心相通”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基础,为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定的启发。
2023 Vol. 37 (3): 55-64 [摘要] ( 157 ) [HTML 1KB] [ PDF 1316KB] ( 2 )
法学
65 周长军,韩晗
职务犯罪监察调查指定管辖研究

文章导读: 
职务犯罪监察调查指定管辖在实践中出现了常态化运用现象,尽管提升了打击职务犯罪的效能,但也导致制度成本上升、监刑管辖衔接不畅、权利保障隐忧等问题。如何看待和应对此现象,存在审判管辖统一说与维持现状说的认识分歧。为破解由此出现的监刑管辖冲突问题,学界提出了特殊审判管辖说、异地法官当地审说等方案,实务部门则主要采取了指定下级调查、就地同级诉审模式或者指定下级调查、回转本地诉审模式。这些方案或做法尽管各有其理据和意义,但也均存在理论困局或现实难题。基于价值权衡的考量,在职务犯罪监察指定管辖制度建设方面,应当限制监察指定管辖的适用条件,纳入案件性质、情节轻重和影响大小的考量因素,严格跨地区指定管辖的适用;完善监察指定管辖程序,赋予被调查人及其近亲属对监察调查指定管辖的知情权和异议权;建构“一般回转当地诉审,例外时原地诉审”的监刑管辖衔接模式,强化衔接顺畅性。
2023 Vol. 37 (3): 65-76 [摘要] ( 179 ) [HTML 1KB] [ PDF 1333KB] ( 5 )
77 曹阳,朱大旗
促进我国纳税人信息权与涉税信息管理权间平衡协调的法理思考

文章导读: 
近年来,随着纳税人权利保护与个人信息及企业数据保护等观念兴起,对纳税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日渐受到重视,但往往易失之偏颇,引发其与涉税信息管理权间的摩擦,故需要对其妥加调适,使之趋于平衡协调。由此有必要对我国纳税人信息权与涉税信息管理权间平衡协调的促进问题从法理层面加以思考。促进我国纳税人信息权与涉税信息管理权间平衡协调不但具有必要性的支撑,而且具有现实基础的保障。在促进我国纳税人信息权与涉税信息管理权间平衡协调时,应遵循平衡协调、以纳税人为中心、税收法定、比例原则、公平信息实践诸原则及正当程序等原则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类型化界分和场景化治理的整体思路,进而基于涉税信息管理与保护场景中三个不同的观察向度,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
2023 Vol. 37 (3): 77-90 [摘要] ( 154 ) [HTML 1KB] [ PDF 1354KB] ( 3 )
"消费促进"研究专题(特约主持人:杨继瑞教授)
91 臧旭恒,冯健康,宋明月
消费信贷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基于信用卡使用视角的研究 Hot!

文章导读: 
消费信贷作为缓解家庭经济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于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信用卡使用的视角考察消费信贷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信用卡使用显著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经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信用卡使用通过促进家庭潜在投资和劳动参与有效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信用卡使用对低物质资本、低人力资本和高医疗与抚养负担的家庭产生较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信用卡使用能够长期有效缓解家庭经济脆弱性。文章为构建家庭经济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家庭风险应对能力与增强经济韧性,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2023 Vol. 37 (3): 91-103 [摘要] ( 213 ) [HTML 1KB] [ PDF 1362KB] ( 0 )
104 易行健,杨雨佳,杨碧云
人口流动促进居民消费的微观机理与效应——基于外地生活经历的经验证据

文章导读: 
在国家积极推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基于2017年和2019年CHFS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外地生活经历的角度研究了人口流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会显著促进家庭消费。机制检验表明,人口流动会通过提升家庭数字经济参与程度、家庭社会资本、家庭创业的可能性进而促进家庭消费。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较高会显著放大人口流动对家庭总消费的正向影响;人口流动对户主工作单位类型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样本家庭的总消费产生的促进作用更大;人口流动对家庭总消费的正向影响在户主还未返乡的样本家庭中更大,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仅在没有流动性约束的家庭中显著。
2023 Vol. 37 (3): 104-118 [摘要] ( 205 ) [HTML 1KB] [ PDF 1376KB] ( 5 )
119 汪伟,李骏
金融知识对家庭线上消费的影响——基于CHFS数据的经验证据

文章导读: 
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促进线上消费有利于释放我国内需潜力,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基于此,借助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线上消费支出的影响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家庭的线上消费支出,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金融知识对家庭线上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在农村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家庭使用移动支付、增加了家庭的金融可得性、促进了家庭财富积累,从而提高了家庭的线上消费支出。
2023 Vol. 37 (3): 119-129 [摘要] ( 196 ) [HTML 1KB] [ PDF 1311KB] ( 4 )
130 周勇
消费中心定位及分类发展研究

文章导读: 
消费中心作为新时期我国消费经济、区域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当前越来越多的省区提出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但对于消费中心在整个经济体系,消费中心城市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定位,却还认识比较模糊。为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效进行国际竞争,一方面需要通过定位和分类分析强化对消费中心的体系性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在政策层面对消费中心进行科学定位,精准推动其分类发展。消费中心具有消费流通者、消费升级者、消费加工者、消费增值者、消费集大成者、消费创新者、消费集群者、消费组织者等定位内涵。可按照消费影响的地域范围,将消费中心分为国际、全国、省域、地区性、县域、节点性等层次。基于消费大类和专业性,还可将其分为旅游、医疗、教育、体育、休闲、购物等消费中心,每一层次和类别的消费中心都有其特定的发展内涵。
2023 Vol. 37 (3): 130-142 [摘要] ( 194 ) [HTML 1KB] [ PDF 1330KB] ( 0 )
社会
143 赵建国,李军
新生代老年群体“并行社交”的消费提振效应分析 Hot!

文章导读: 
充分激发老年消费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生代老年群体线上与线下相并行的社交可以提振消费,表现为促进消费规模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并且主要基于跟随效应、炫耀效应和认知效应产生影响,其中认知效应不仅可以切实改善消费结构并提升其幸福感,还可以有效激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正外部性。并行社交对参与频率高的新生代老年群体消费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线上社交对西部和第一代新生代老年群体消费规模提升作用更大,对中部和第二代新生代老年群体消费结构改善效果更强;线下社交对东部和第二代新生代老年群体消费规模提升作用更大,对西部和第二代新生代老年群体消费结构改善效果更强。研究结论为提振消费活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思路。
2023 Vol. 37 (3): 143-160 [摘要] ( 172 ) [HTML 1KB] [ PDF 1441KB] ( 3 )
161 王文彬,曹洋
达则兼济天下:社区社会资本的精英凝聚作用 Hot!

文章导读: 
中国社会的差序人际联系形塑了社会精英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角色,在社区社会资本凸显重要性的社会治理格局下,占据优势资源且规模日益壮大的城市精英居民能否显现社会价值?研究发现居民在凝聚社区社会资本时受到客观精英地位的正向资源支持和主观精英认同的负向认知约束,且伴随认同偏差机制的选择性强化。第一,精英居民借助客观精英地位可凝聚更优社区社会资本;第二,主观精英认同会削弱居民社区社会资本凝聚;第三,相较于非精英居民,精英居民受到精英认同的负面影响更小,因而在精英地位优势和精英认同下偏的双重加持下凝聚更优社区社会资本。在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中,精英超越了“寡头”和“能人”的极化判断,呈现公共面向和社会价值。
2023 Vol. 37 (3): 161-172 [摘要] ( 136 ) [HTML 1KB] [ PDF 1393KB] ( 1 )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2号
版权所有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