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电子书架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欢迎关注本刊官微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9年 1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9-11-15

本刊特稿
法学研究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专题
经济学研究
社会学
语言·文学·艺术
中日文化研究
经济学研究
75 袁建文
I-O模型与CGE模型的比较
I-O模型和CGE模型作为经济学领域有效的实证分析工具,在政策分析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在详细比较I-O模型和CGE模型的理论基础、基本结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深入透彻地比较为何不同的经济模型造成不同的分析结果。
2009 Vol. 1 (6): 75-82 [摘要] ( 1785 ) [HTML 1KB] [ PDF 0KB] ( 476 )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专题
55 张松之 杨春梅
民国孔教运动中的孔教新创仪式述论--以孔教会为中心
孔教运动中孔教徒们除在理论上树立孔子的教主地位外,在强化孔教的宗教色彩方面,孔教徒们更是极力建设孔教的宗教仪式。这些新创仪式主要有:释奠礼的新推广、颂经与念圣辞、教堂与祀孔配天礼、圣诞节及其他一些孔教节日的纪念、儒服、孔子纪年、教旗和教徽等。这些仪式的创建,强化了孔教的宗教色彩,却并未在孔教徒中广泛流行。在宗教仪式的创设上,孔教运动可以说是失败的。
2009 Vol. 1 (6): 55-60 [摘要] ( 1755 ) [HTML 1KB] [ PDF 0KB] ( 486 )
48 林存光
孔子:中国文明的守望者--试论孔子的"传统"观及其文化贡献
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自我角色期望,似乎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孔子是一个纯粹为守旧而守旧的复古主义者。孔子也是"述"中有"作"或是即"述"而"作"的,特别是在凝练、提升、卫护和弘扬"我们"的文化意识和文明特性方面,孔子在他那个时代作出了自己最独特而卓越的历史贡献,而且影响深远,是他那个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大最重要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家。
2009 Vol. 1 (6): 48-54 [摘要] ( 1889 ) [HTML 1KB] [ PDF 0KB] ( 500 )
社会学
83 龚举善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下状况及重建必要
公共知识分子指那些已经并且正在思想界、科学界、社会学界和文艺学界取得一定声誉并利用这种声誉从某种世界观或某些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有效参与社会事务监管的公共性人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多少带有“逆介入性”和“去公共性”的苦涩意味,但它仍不失为一个具有现代蕴涵的现实课题。就其重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言,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既生逢其时又任重道远。
2009 Vol. 1 (6): 83-89 [摘要] ( 1971 ) [HTML 1KB] [ PDF 0KB] ( 456 )
90 毛丰付
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状况与安居意愿调查研究---以杭州外来务工人员为例
流动人口问题将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住房问题是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遇到的最基本,也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掌握流动人口居住现状和居住意愿情况,是积极探索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切实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内4区374份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对杭州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流动人口的住房特点、居住环境交通状况和居住等生活开支以及居住意愿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改进流动人口居住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9 Vol. 1 (6): 90-95 [摘要] ( 1825 ) [HTML 1KB] [ PDF 0KB] ( 465 )
中日文化研究
43 姜群星
《万叶集》审美理念"誠"的解读
《万叶集》是日本文学的源泉之作,是大和民族的精神故乡,被誉为日本的《诗经》。万叶歌风淳朴、真挚,展现了日本上古时代的壮丽历史画卷,是封建律令制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上古文学古典美的杰作,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本文撷取《万叶集》的若干歌作为观照,结合日本儒学名家的考辨经纬,阐释了其所体现的"誠(まこと)"这一审美理念的内涵。
2009 Vol. 1 (6): 43-47 [摘要] ( 1735 ) [HTML 1KB] [ PDF 0KB] ( 456 )
37 刘德有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日文化既有相通之处,更有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这些差异逐渐放大了,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必须着眼于相同点与相异点。日本在模仿中国文化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创新,生发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关注日本文化独特审美情趣时,应该避免将这种独特性绝对化,以历史的、发展的、科学的眼光来研究和探索中日两国的文化与交流。
2009 Vol. 1 (6): 37-42 [摘要] ( 1806 ) [HTML 1KB] [ PDF 0KB] ( 451 )
经济学研究
61 施建祥
基于国家效用函数的中国保险制度变迁评析
现代保险业是一种提供风险保障和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由于中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国家在保险制度选择中的主导地位。本文运用国家效用函数分析我国保险制度变迁的动因,研究发现:国家产权垄断程度越高,国家的控制成本越大,国家效用值就越低;而市场化程度越高,竞争主体的创新能力越强,带来的国家效用值也越大,这也是中国保险制度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功实现从高度垄断向多元化竞争转变的真正动因,也是中国保险制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理性选择。
2009 Vol. 1 (6): 61-66 [摘要] ( 1813 ) [HTML 1KB] [ PDF 0KB] ( 456 )
67 顾杰
城市房地产价格空间结构研究前沿动态----基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
本文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城市房地产价格空间结构的理论演进脉络和实证研究,为国内开展房地产价格空间结构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指出城市房地产价格空间结构研究通常是通过估算价格梯度(竞租曲线斜率)来衡量的。国外城市经济学者在三类假设(单中心假设,多中心假设,对城市空间结构不事先假设)三大方法(早期的负指数函数模型、特征价格模型和改进的重复销售模型)下展开价格梯度估算研究的。最后对国内的研究进行了评论和展望。
2009 Vol. 1 (6): 67-74 [摘要] ( 1852 ) [HTML 1KB] [ PDF 0KB] ( 503 )
本刊特稿
5 石慧荣
团体保险争议的诉讼处理 ——兼论团体养老保险合同的解除
团体保险是指以一份保单为多数团体成员提供保障的保险,为人身保险的一种承保方法或营销模式。论文从团险争议的诉讼处理着手,对团体保险的特点和相关当事人的地位作了探析,认为,团体保险的投保人依合同可代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直接向保险人提起索赔(给付)诉讼;为便于程序的进行和权利的维护,可允许被保险人作为第三人加入诉讼;基于保险组织的自身特性和维护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不宜直接将保险总公司列为合同纠纷的被告。论文最后对团体养老保险合同的解除作了讨论,认为合同解除后,相关的权益(或保单的现金价值),应完全归属于被保险人。
2009 Vol. 1 (6): 5-10 [摘要] ( 1787 ) [HTML 1KB] [ PDF 0KB] ( 442 )
法学研究
22 巩固
私权还是公益?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的探析
核心范畴研究对于环境法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私权不是环境法的核心,以环境权为核心范畴无助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环境法学的独立和发展。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应为公众环境利益,其在本质上是一种法益而非权利。只有从环境公益出发,坚持公益视角,才能正确解释环境法诸现象,环境法学才能证明其独立性并构建出独特理论体系,环境法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009 Vol. 1 (6): 22-27 [摘要] ( 1773 ) [HTML 1KB] [ PDF 0KB] ( 592 )
16 钱水苗 杨慧芬
环境权的法制尴尬及其出路探析
环境权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诸多争议,在法制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私权性环境权难以具体立法,宪法性环境权在实践中并未发挥多少实际作用,环境权与其它权利的冲突难以调和,公益诉讼举步维艰等。要想走出困境,环境权应当实现从支配环境本位到人类与生态和谐共生本位的转变,倡导以环境义务为中心的实现模式,强化侵权法对公民环境权益的救济,并尝试以检察机关为主体进行环境公益诉讼。
2009 Vol. 1 (6): 16-21 [摘要] ( 1831 ) [HTML 1KB] [ PDF 0KB] ( 467 )
11 徐祥民 邓小云
环境公益诉讼对“环境权”说的拒绝
许多学者都把公民环境权当成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但在明确了人们常说的环境公益实际上包含环境公益和环境私益两种情况之后,便容易判断环境权这种属于个人的权利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关系。环境公益诉讼是为环境公共利益而为的诉讼。实践中的环境公益诉讼拒绝接纳环境权假说。这种诉讼既不需要以所谓的个人环境权为理由,也不以实现个人的环境权为目的。
2009 Vol. 1 (6): 11-15 [摘要] ( 1780 ) [HTML 1KB] [ PDF 0KB] ( 463 )
语言·文学·艺术
33 赵越
殖民主义文本中的印第安再现------对朗费罗《海华沙之歌》的解读
美国19世纪杰出诗人朗费罗以其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海华沙之歌》,再现了早期印第安人的历史与文化。但是,此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以欧洲文明至上的偏见遮蔽了印第安人被殖民的历史原貌,因而成为充满了帝国主义话语的殖民主义文本。本文通过对《海华沙之歌》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朗费罗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探讨朗费罗对印第安人的再现,并进一步阐述这种再现背后潜在的原因。
2009 Vol. 1 (6): 33-36 [摘要] ( 1751 ) [HTML 1KB] [ PDF 0KB] ( 495 )
28 ldx
东西方火的文明比较研究
中国华夏民族广泛流传的“钻木取火”神话传说,一直被人们以为是一种钻捣木头的人工取火法。本文经过研究世界各民族原始取火方法,研究火的文明发展的历程,深入细致地研究“钻木取火”神话传说,解读其神话语境中所体现的“引火之术”的深层语义,揭示钻木取火神话传说千古之谜,并通过比较研究彰显东方“智取”与西方“豪夺”传统文化差异。
2009 Vol. 1 (6): 28-32 [摘要] ( 1723 ) [HTML 1KB] [ PDF 0KB] ( 359 )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2号
版权所有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