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电子书架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欢迎关注本刊官微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5年 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5-07-15

法学
经济与管理
文史哲
社会
特稿
特稿
5 武跃速 蒋承勇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索尔·贝娄在其创作中多次表达了他对纳粹大屠杀的诸多思考。文章通过散点透视,从其表现大屠杀的《受害者》《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贝拉罗莎暗道》《拉维尔斯坦》等几部重要小说中,分阶段地阐述其从20世纪40年代的“恐惧”和“受害”隐喻,到60、80年代直接的回忆性控诉和对历史记忆的反复强调,一直到21世纪最后一部作品中的类似遗嘱,阐明和缕析作家立足西方文化、普遍人性和人类历史维度书写“大屠杀”灾难所显示出来的深厚内涵和警示意义。这种具有宏阔视野的反思方式也是贝娄在文学上的贡献。
2015 Vol.  (4): 5-15 [摘要] ( 1697 ) [HTML 1KB] [ PDF 1941KB] ( 1563 )
文史哲
16 贾蕾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通过对僧侣著作、正传史书、中国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有关鸠摩罗什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分析比较这些文本的创作主旨、文化背景和文化影响,揭示作为文化符号的鸠摩罗什如何从佛教进入到中国儒家文化、现代化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中。
2015 Vol.  (4): 16-21 [摘要] ( 1756 ) [HTML 1KB] [ PDF 1079KB] ( 1563 )
22 袁园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本土化叙事
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本土化与民族化任务并未完成,小说叙事脱离文学传统呈现明显断裂。新时期历史小说积极探索本土化叙事:一是叙事文体借鉴史传体与演义体;二是叙事主题传承古典母题;三是叙事语言运用古代文言文,继承并发展民族叙事传统,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诗学,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本土小说创作的艺术典范。
2015 Vol.  (4): 22-29 [摘要] ( 1742 ) [HTML 1KB] [ PDF 1485KB] ( 1475 )
30 阴志科
谁是“颠倒了的本质主义者”?——新世纪特里·伊格尔顿本质主义立场发微
三十年前的伊格尔顿更像一位唯名论意义上的反本质主义者,三十年后他更像一位实在论意义上的本质主义者,此时的本质是认识上的本质,并非实存中的本质,伊格尔顿并未从这个主义倒向那个主义。斯坦利·费什等人将认识论上的本质主义放到了存在论语境中,他们把本质主义颠倒了。我们需要从亚里士多德的“四谓词”说以及“十范畴”说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些误读。对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而言,事物的本质就在事物本身,本质并不是事物的先决条件,事物的存在才是本质的前提,定义和本质是用来认识世界的,可后现代主义者们却以为认识世界必须先拥有定义,这种“颠倒”反映了认识上常犯的逻辑错误。
2015 Vol.  (4): 30-39 [摘要] ( 1650 ) [HTML 1KB] [ PDF 1330KB] ( 1424 )
40 刘建卓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将马克思整合到晚期现代性的历史框架内,既充分地吸收了马克思以资本批判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又立足于现代性的断裂对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当代批判并构建了结构化理论,从而清晰地展示了当下的现代性状况:全球化力量主导下的多元结构和高度风险社会。以此现实为基础吉登斯提出了救赎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超越政府和市场的传统对立,充分发挥国家与市场的平衡关系建立新型的积极投资社会。抛开“第三条道路”的政治标签,它所蕴含的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对我国现阶段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囿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无疑是失败的。
2015 Vol.  (4): 40-45 [摘要] ( 1861 ) [HTML 1KB] [ PDF 843KB] ( 1667 )
法学
46 李新天 易海辉
公益慈善中的代理问题及其治理——以企业基金会为视角
企业基金会在公益慈善活动中基于不同的权利义务内容形成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现行立法不够完善,制度供给不足,导致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事件时常发生,形成公益慈善中的代理问题。对此,我国未来立法应当进一步完善企业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增加企业基金会的独立性;强制信息披露,促使企业基金会公益慈善更加公开、透明;健全内外监控机制,突出第三方监督,加强对代理问题的事先预防;增强诱致性制度供给,强化企业基金会及其内部人的激励;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2015 Vol.  (4): 46-54 [摘要] ( 1708 ) [HTML 1KB] [ PDF 1272KB] ( 2073 )
55 张晓晨
我国金融监管的立法选择::以英国危机应对为鉴
以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金融监管者的应对措施为研究对象,为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模式提供借鉴。本文对原则导向型监管模式与规则导向型监管模式进行比较,随后以英国为例,分析其在金融危机后对监管模式的反思以及因此而对法律规范本身进行的增量性微调,指出我国监管者在应对新的监管需要时,对规则本身的改变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对监管理念的反思也许是在实践中更有意义也更节省成本的选择。经过修正后的原则导向型监管模式也许可以为我国监管者应对金融市场复杂性与创新性提供借鉴。最后分析英国在危机救助过程中的不透明性导致的市场不可预测性,指出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将危机救助机制公开化、确定化,以保障法律的可预测性,使市场主体更好地预见其行为后果。
2015 Vol.  (4): 55-64 [摘要] ( 1657 ) [HTML 1KB] [ PDF 1164KB] ( 1641 )
经济与管理
65 段龙龙 叶子荣
“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命题:争论与反思
因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退、内外经济失衡和制造业转型乏力等原因,主流研究论点认为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正不断加强。但追溯中等收入陷阱命题的来源,其应用范畴存在较大局限。当前主流论点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认识存在明显的扩容甚至“教条化”倾向。照搬照抄用以指导中国发展实践难免会误导理论界和决策层对真实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中等收入陷阱假说是否适用于我国?我国政府在关注中等收入陷阱命题争论的同时,更要防范命题背后同步引发的因收入分配极化导致的库兹涅茨陷阱和财政支出结构扭曲带来的福利赶超陷阱风险。
2015 Vol.  (4): 65-74 [摘要] ( 1535 ) [HTML 1KB] [ PDF 1566KB] ( 1530 )
75 姚丽霞
外部激励因素对浙商政治参与动机的影响及其途径分析——基于五个地区浙商的实证分析
当前,浙商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章基于浙江地区实证调查所得数据,定量分析了浙商内部不同群体政治参与动机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浙商政治参与动机的外部激励因素。研究发现浙商政治参与动机现阶段以壮大企业为主,但政治性目的日益显著,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日趋增强;而影响浙商政治参与动机的外部激励因素主要是制度激励,其次是社会激励和利益激励。因此,为了有效的引导浙商政治参与,一方面应该引导浙商正确对待利益获得对其参政行为和企业运营的影响;另一方面完善浙商政治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提供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
2015 Vol.  (4): 75-83 [摘要] ( 1724 ) [HTML 1KB] [ PDF 1147KB] ( 1480 )
84 赵妉
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路径探析——以余姚为例
流动人口的激增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浙江余姚市从社会融合的视角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路径探析。余姚的基本经验和若干制度创新不仅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具有启迪意义,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政府职能的履行等同样产生有益的启迪:具体工作的开展,要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惟其如此,才能构建有为政府。
2015 Vol.  (4): 84-91 [摘要] ( 1580 ) [HTML 1KB] [ PDF 1248KB] ( 1550 )
社会
92 古学斌
为何做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社会工作实践研究(practice research)是针对社会工作各种实践所做的研究。内容可以涵盖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实践者的自我反映对话、社会工作的一切实务和服务。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困境;然后阐明了社会工作研究的本质和定位;最后在详细概述实践研究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表明了实践研究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总而言之,社会工作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所创建的知识是为了实现我们专业的目标,它的研究也是有实用和实践取向的。
2015 Vol.  (4): 92-97 [摘要] ( 1794 ) [HTML 1KB] [ PDF 783KB] ( 1491 )
98 张和清
知行合一: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历程
梳理社会工作的历史文献,人们会发现无论是临床社会工作,还是社区社会工作,都是“做出来的”。基于实践性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这一特点,文章阐明行动研究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历程:第一,社区实践的感受力是从事社会工作的开始或行动研究的起点,更是持续推动专业实务和行动研究的原动力;第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建立在实践感基础上的理性分析能力,包括改变现实的行动力;第三,知行合一,并不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单一循环,而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结合作者十余年农村减贫社会工作的经验,作者特别强调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不仅将个人生活与我们身处的社会联结起来进行历史的批判性思考,而且为个人战胜日常生活的困扰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
2015 Vol.  (4): 98-103 [摘要] ( 1827 ) [HTML 1KB] [ PDF 830KB] ( 1731 )
104 童敏 林丽芬
参与式实务研究的经验与反思:一项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已经进入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工作实务与研究的结合已经成为推进专业服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参与式实务研究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保障。本文通过一个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参与式实务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在城市社区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中不能够按照传统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开展专业服务,而需求将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整合起来组合成项目,以克服城市社区目前在管理方式上呈现的偏向管理、变动性强和多头管理的困难。
2015 Vol.  (4): 104-109 [摘要] ( 1680 ) [HTML 1KB] [ PDF 758KB] ( 1475 )
110 范明林
行动研究: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改善
本研究以一个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站点为基地,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理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实务人员共同合作参与,一起展开实务研究,通过找寻问题、制定改善方案、投入实践、评估回馈,以及继续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循环环节,以此不断改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手法以及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2015 Vol.  (4): 110-116 [摘要] ( 1795 ) [HTML 1KB] [ PDF 957KB] ( 2142 )
117 高万红
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以昆明F社区为例
本研究以昆明最大的一个流动人口聚居区(F社区)中的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服务为个案,探索如何从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出发,通过提升流动青少年的抗逆力,促进其正面成长,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减低违法犯罪的风险。通过实施行动研究,本研究发现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缺乏社区公共服务;学校教育质量差;家庭支持不足,亲子关系不佳;人际关系不佳,同伴支持不足;缺乏自尊与自信等问题。通过开展以抗逆力建设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家庭、学校和社区文化建设等社会工作服务,能有效改善流动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减低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本研究还认为,在流动人口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促进青少年与环境的正向互动是预防犯罪的前提;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预防犯罪的重点;唤起偏差行为青少年的“耻感”,是预防其落入犯罪深渊的关键。
2015 Vol.  (4): 117-128 [摘要] ( 1595 ) [HTML 1KB] [ PDF 1766KB] ( 1627 )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2号
版权所有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