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电子书架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欢迎关注本刊官微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7年 1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7-06-15

本刊特稿
法学
管理学
教育学
经济学
社会学
语言与文学
政治与哲学
教育学
92 郝文静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摘要: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学风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2007 Vol. 1 (3): 92-95 [摘要] ( 2036 ) [HTML 1KB] [ PDF 0KB] ( 465 )
经济学
61 李国柱 马树才
经济体制转轨与环境质量研究
2007 Vol. 1 (3): 61-67 [摘要] ( 2061 ) [HTML 1KB] [ PDF 0KB] ( 462 )
社会学
56 杨黎源
宁波市外来人口社会关系和谐度
摘要: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着约占本地居民二分之一的外来人口,他们对宁波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使当地的社会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和谐已成为政府和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宁波市1053位居民的问卷调查为依据,对人们社会关系的和谐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和理论探讨,认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强度约为30%,属于弱中偏强的范围;关系和谐度界于“一般”与“紧张”之间,偏向于“一般”;关系的性质是强弱兼有若即若离的“复合动关系”。并提出了外来人口社会融洽的基本路径,以期对宁波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所帮助。
2007 Vol. 1 (3): 56-60 [摘要] ( 2082 ) [HTML 1KB] [ PDF 0KB] ( 448 )
51 夏凤珍
论浙江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作为后起之秀,已成为位列全国的第五大华侨省。改革开放后,浙籍侨胞的捐赠、投资、技术引进、信息互通,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资库、智库、信息库”的作用。根据浙江侨务资源的特殊性,为确保这一资源不衰不竭,应重点关注新华侨华人和后裔新生代,以民族文化为纽带,以经济商贸利益为基础,增强他们与浙江的感情联系,厘清他们在浙江捐投资的发展趋势,完善捐资投资环境,解决重利用轻保护,重引进轻培养的工作思路,势将进一步促进浙江经济建设的发展。
2007 Vol. 1 (3): 51-55 [摘要] ( 2119 ) [HTML 1KB] [ PDF 0KB] ( 460 )
教育学
84 崔杰
大学生和谐消费的实证研究2
通过对浙江工商大学1万多名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掌握了大学生消费现状的信息。本文选取五项指标验证大学生消费的和谐性,首次计算出了基于消费支出的大学生群体的基尼系数数值。得出了大学生总体消费水平相对偏高,消费差距有两极分化现象但总体上并不严重等五条基本结论,为政府和高校引导大学生和谐消费、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依据。
2007 Vol. 1 (3): 84-88 [摘要] ( 2193 ) [HTML 1KB] [ PDF 0KB] ( 469 )
89 葛亚宇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奋斗目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个主题,分别从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等三个具体工作层面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改革、推进创新的具体建议。目的是使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007 Vol. 1 (3): 89-91 [摘要] ( 2080 ) [HTML 1KB] [ PDF 0KB] ( 446 )
经济学
68 蒋满元
经济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影响分析
2007 Vol. 1 (3): 68-73 [摘要] ( 2072 ) [HTML 1KB] [ PDF 0KB] ( 466 )
法学
25 叶肖华
论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司法实践先行,从而引发了是否违法改革的争议。本文在深入分析探讨暂缓起诉制度的现状和法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暂缓起诉制度的基本图景。
2007 Vol. 1 (3): 25-30 [摘要] ( 2180 ) [HTML 1KB] [ PDF 0KB] ( 492 )
语言与文学
46 丁莉丽
传统文化:“在场”中的缺席——对当前传统文化影视剧的文化解读
本文对当前的传统文化影视剧作了三种解读。从类型角度而言,当前很多涉及展现平民生活理念的影视剧落入了“类型剧”的俗套;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来看,一些涉及“婚外恋”的影视剧与其说是“劝世寓言”,不如说是“欲望叙事”;从“视觉产品”的角度看,很多文化题材影视剧基本被当成了“文化怀旧”产品,在强化了它们的“情感抚慰”功能的同时也失落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客观立场。
2007 Vol. 1 (3): 46-50 [摘要] ( 2148 ) [HTML 1KB] [ PDF 0KB] ( 457 )
41 邓莹辉
论理学家“气象”说的美学意蕴
2007 Vol. 1 (3): 41-45 [摘要] ( 1984 ) [HTML 1KB] [ PDF 0KB] ( 475 )
政治与哲学
31 张蓬
是哲学的建构,还是哲学的消解?——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误读纠偏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即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2007 Vol. 1 (3): 31-36 [摘要] ( 2196 ) [HTML 1KB] [ PDF 0KB] ( 451 )
37 蒋伟胜
冯友兰大全概念的三重解读
摘要:文章从本体论、道德论和认识论三个维度对冯友兰的大全概念做了解读。从本体论的角度说,冯友兰的大全概念与他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冲突,但由于这个概念的引入,使新理学具备了儒家“一个世界”的世界观特点;从道德论的角度说,大全概念使得新理学的儒家道德哲学的展开获得了本体论的依据;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大全不是知识的对象,最终促使冯友兰的哲学方法由理性的逻辑向传统的功夫论转变。
2007 Vol. 1 (3): 37-40 [摘要] ( 2173 ) [HTML 1KB] [ PDF 0KB] ( 463 )
管理学
80 李万县
我国企业短命的文化根源探析
本文由人事局长的“经理观”引申出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演变中一些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诸如过分的务虚、变通、忠孝、中庸等文化特征,影响了企业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而扭转企业短命的命运,就要改变那些落后于时代的文化特质,与世界优秀文化接轨。
2007 Vol. 1 (3): 80-83 [摘要] ( 2207 ) [HTML 1KB] [ PDF 0KB] ( 457 )
74 肖伟然 黄天中
华商家族式企业与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
华人企业家在过去的经营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朗,华商家族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障碍,西方化经营已成为解决众多挑战的必要手段。而西方化扩张对他们有限的资源,特别是“人”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因此,研究华商家族式企业与西方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区别,有助于华人企业家认清他们的优劣势,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措施,以迎接挑战。
2007 Vol. 1 (3): 74-79 [摘要] ( 2071 ) [HTML 1KB] [ PDF 0KB] ( 440 )
法学
13 阎二鹏
消极身份犯概念之考量
2007 Vol. 1 (3): 13-17 [摘要] ( 2113 ) [HTML 1KB] [ PDF 0KB] ( 466 )
18 loubokun 吴海云
经济变化对刑事政策的引导机制研究
刑事政策作为指导和调控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观念性产物,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以刑法所不具有的灵活性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诸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具有决定性的。经济变化的快慢以及经济建设环境的好坏,对刑事政策的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刑事政策的目的完结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引导功能的发挥。探讨经济变化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对于构筑符合时代要求的刑事政策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2007 Vol. 1 (3): 18-24 [摘要] ( 2171 ) [HTML 1KB] [ PDF 0KB] ( 462 )
7 王惠
农民免税的若干法律问题1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作出的有关对农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规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值得研究。应尽快改变以户籍或职业为标准划分农民进而界定免税主体的做法,实施以财政补贴为主,以减免税为辅的的财税激励机制,将个人所得税的免税实惠落实在生产经营条件较差、遭受自然灾害以及从事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农业从业者身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2007 Vol. 1 (3): 7-12 [摘要] ( 2197 ) [HTML 1KB] [ PDF 0KB] ( 445 )
本刊特稿
3 王来法
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以协调、平衡、稳定的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自然延伸,而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谐社会构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和系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一是发展,二是公正。
2007 Vol. 1 (3): 3-6 [摘要] ( 2120 ) [HTML 1KB] [ PDF 0KB] ( 468 )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2号
版权所有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