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与管理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电子书架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欢迎关注本刊官微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2年 32卷 7期
刊出日期 2012-07-15

财务管理与会计
家族企业研究专题(主持人 田银华)
流通经济
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专题
流通经济
5 何娟;沈迎红;
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对比分析传统供应链金融与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方式和融资模式,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到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上,提出“云仓”——这一新型商业模式,该模式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既可线上交易担保和商机拓展,又可线下融资支持和仓储物流服务,同时具有现货连续交易的价格发现机制,能更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融资风险。该文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和现货电子交易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行业指导。
2012 Vol. 32 (7): 5-13 [摘要] ( 2497 ) [HTML 0KB] [ PDF 0KB] ( 369 )
14 樊秀峰;韩亚峰
我国零售企业横向并购效果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
零售企业横向并购,是增强了其市场势力还是提高了其规模效率?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既会影响我国零售产业政策安排,也会影响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抉择。基于此,文章利用2005-2011年零售上市企业横向并购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随机效应GMM估计方法,估计了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的市场势力和规模弹性变化,从而对零售企业横向并购的“效率论”和“市场势力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 在样本观察期内企业通过横向并购规模弹性有一定上升,但市场溢价能力却显著下降了;(2) 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扩张有利于实现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横向并购行为在短期内和长期内都有利于运营现金流收益率的增加。
2012 Vol. 32 (7): 14-20 [摘要] ( 2319 ) [HTML 0KB] [ PDF 0KB] ( 353 )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专题
21 韩顺法
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
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除它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贡献以外,还取决于它对相关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门类,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较大一个子系统,所跨行业幅度大,产业链延伸长,导致它的带动作用明显。文章首先分析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特征和作用机理,然后根据我国投入产出表,借助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以找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关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文章提出了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关联度的若干对策。
2012 Vol. 32 (7): 21-28 [摘要] ( 2207 ) [HTML 0KB] [ PDF 0KB] ( 359 )
29 董亚娟
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
技术效率是文化产业增长的源泉和保障,已有的文献缺乏对影响文化产业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包括产业政策、市场文化需求、人力资本等六个要素,然后采用随机前沿技术对我国2004-2009年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运用核密度分布图分析了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文化产业生产函数中的非技术效率表现显著,复合误差项中有46.7%来源于技术非效率性;产业政策、市场文化需求、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产出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约束了技术效率的提高;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分布曲线呈现左侧拖尾、低位震荡特征。从分地区的分布曲线看,东部综合技术效率差异较为显著,中部的效率先恶化后提高,西部的效率近年来有明显改善。
2012 Vol. 32 (7): 29-39 [摘要] ( 2329 ) [HTML 0KB] [ PDF 0KB] ( 389 )
家族企业研究专题(主持人 田银华)
40 田银华;周志强;廖和平;
动态三环模式与家族企业产权契约治理研究
从产权契约角度出发,研究家族企业治理问题。以财务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构建家族企业产权契约治理的动态三环模式。分析了家族企业产权契约治理演进,提出财务资本产权契约主导治理与人力资本产权契约主导治理都不是最佳治理模式。基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保持家族特色是企业产权契约治理的根本原则,以此为依据提出耦合产权契约协同治理模式。为保证耦合产权契约(显性契约)协同治理要达到最佳效果,进一步建立了显性契约(产权契约)与隐性契约(关系契约、文化契约)协同治理模式。
2012 Vol. 32 (7): 40-48 [摘要] ( 2370 ) [HTML 0KB] [ PDF 0KB] ( 391 )
49 孙海法;黄玉梅
家族企业继任者领导力发展的过程机制
继任者领导力发展是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过往研究以家族企业的创业者或现任企业家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等,文章以继任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家族企业传承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系统分析,提取出父子关系、长期取向、合作精神、知识获取、角色认知、风险意识等影响继任者领导力发展的六个要素,并进行继任过程四阶段分析,形成了完整的继任者领导力发展的过程模型。
2012 Vol. 32 (7): 49-56 [摘要] ( 2482 ) [HTML 0KB] [ PDF 0KB] ( 344 )
57 林枫;薛才玲;张铭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在日益动荡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家族企业如何通过创业导向来构建和保持竞争优势,是当前备受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文章在梳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个体、组织(企业)、家族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影响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因素,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供学术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参考。
2012 Vol. 32 (7): 57-65 [摘要] ( 2545 ) [HTML 0KB] [ PDF 0KB] ( 363 )
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
66 黄亮;张建琦
企业战略执行策略的绩效影响机制——来自中小民营企业的证据
现有的战略研究相对忽视关于企业战略执行策略及其绩效含义的深入分析。根据资源基础观和能力基础观,战略执行策略是连结战略规划与组织产出的重要组织过程和行为模式,其有效运用是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战略执行策略、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执行绩效的关系。对249家中小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型策略对战略执行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不确定性对参与型策略与战略执行绩效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因此,推广文化型策略以及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运用参与型策略都是提升中小民营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重要途径。
2012 Vol. 32 (7): 66-73 [摘要] ( 2308 ) [HTML 0KB] [ PDF 0KB] ( 361 )
74 郝云宏;唐茂林;王淑贤;
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理性及行为逻辑:合法性视角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学界一直是分歧多于应有的共识,主要原因是基于效率视角的经济理性分析主导着话语权,却过于注重技术环境和效率机制,而忽视了基于合法性视角的制度理性分析,忽视了制度环境和合法性机制。为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逻辑,本文首先反思经济理性,并从新视角——合法性视角突出制度理性,指出制度理性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逻辑的起点。接着,按“制度环境—制度压力—企业行为”逻辑,着重分析了制度环境和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合法性机制模型,其核心观点是制度环境对企业产生制度压力,通过规制机制、规范机制和模仿机制导致企业行为。最后,得出结论及其启示。
2012 Vol. 32 (7): 74-81 [摘要] ( 2420 ) [HTML 0KB] [ PDF 0KB] ( 359 )
财务管理与会计
82 王清刚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构建研究
判断是为不确定性事项寻找结论的行为,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及其他相关人员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根据会计准则和其他相关规定,结合事件性质、特点和经济实质等,所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会计职业判断需要构建完整的会计职业判断框架作支撑。文章在对会计职业判断构成要素和逻辑关系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会计职业判断主体、判断客体、判断标准、判断环境和判断程序等方面构建会计职业判断框架。
2012 Vol. 32 (7): 82-90 [摘要] ( 2164 ) [HTML 0KB] [ PDF 0KB] ( 339 )
91 王玉春
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理论框架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理论框架由报告的模式、主要内容和指标、形式和质量标准构成。文章比较了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同模式、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指标、报告的形式,指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双重主导模式,以经济、环境、社会三重底线为视角,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指标,以及报告的形式。文章根据信息产品的特性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质量标准。
2012 Vol. 32 (7): 91-96 [摘要] ( 2230 ) [HTML 0KB] [ PDF 0KB] ( 345 )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512号
版权所有 © 《商业经济与管理》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